我在台北故宮「印象.左岸 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」現場流連忘返,米勒的《拾穗》已經來台北展出2次了,魅力仍是不減,大家都想來朝聖,我最愛的梵谷,也有一張向米勒致敬的田園畫作《午睡》,靜靜掛在參觀動線的後端,等著給參觀者驚喜。對梵谷來說,米勒是像神一樣偉大的畫家,他曾長期並多次臨摹米勒的畫,這張梵谷於1889-1890年間完成的《午睡 Rest from Work》,就是以米勒1866《午睡 Noonday Rest》畫作為範本,向藝術導師致敬之作。只有30年歷史的巴黎奧塞美術館,為何年資這麼淺,在藝術界地位卻如此重要?主要因為館內專門收藏1848至1914年間創作的藝術作品,涵蓋了歐洲史上被稱為美好年代(法語:Belle Époque)的承平時期,也就是19世紀下半葉,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期間,源自資本主義與工業革命的科技發展,驅使歐洲文化、藝術、生活品質蓬勃飛躍,巴黎更是烈火烹油、鮮花著錦,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共主辦了7次世界博覽會,將法國推上「世界中心」(Centre du Monde)的高峰,簡言之,奧塞美術館典藏了美好年代、法國左岸人文薈萃的美術精華,想要一次看盡19世紀歐洲頂尖藝術流派精髓,來一趟故宮欣賞「印象.左岸 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」,是最精巧的捷徑。
展覽現場禁止攝影,瑪格是受邀參加記者會得以拍攝部分場景。
[blogimove-CPC-TAG=台北旅遊美食Topic-MODE=9-POSTNUM=-ORDERBY=date-ORDERTYPE=desc]
「印象.左岸 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」,國外僅巡迴韓國首爾及台北兩站,
展期自4/8至7/24,不需遠飛到法國,
在台北就可親見米勒、梵谷兩大畫壇巨擘經典之作,
還有雷諾瓦、莫內、塞尚、高更、竇加、秀拉與德拉克洛瓦等藝術大師共計69件作品,
完整展現西方19世紀下半葉繪畫史進程與藝術成果,
展品總保值超過150億台幣,機會難得。
展場第一個畫面就是奧塞美術館(Musée d’Orsay)場景的大型輸出,
美術館前身是建於1900年,巴黎到奧爾良鐵路的終點:奧塞車站,
1978年被列為受保護的古蹟,1986年改建為奧塞美術館,
網羅來自各方捐贈、羅浮宮、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、龐畢度藝術中心的部分收藏,
以1848年到1914年間的繪畫、雕塑、家具和攝影作品等近代藝術為主題。
至今奧塞美術館大廳還保留原來的火車站大鐘,也成為藝術一景了。
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現場分為五大區塊:
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、學院派與寫實主義、印象派與自然主義、
象徵主義與折衷主義、二十世紀現代藝術之起源等。
涵蓋19世紀末與影響20世紀現代藝術的學派浪潮。
以下,是我在展覽記者會拍攝的場景與部分作品,
挑一些特具有代表性的畫作,分享給大家欣賞,
不過這畢竟是紙上談兵,到現場親眼觀賞,感受大不相同。
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 (Romanticism Classicism)
圖片內文:1855年巴黎的世界博覽會舉辦了兩場
向 尚‧奧古斯特‧多米尼安‧安格爾(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)
與 游金‧德拉克洛瓦( Eugene Delacroix )兩位當代大師致意的回顧展。
安格爾堅守古典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,
而德拉克洛瓦則是浪漫主義重要畫家,
他對於色彩的運用以及個人情懷的抒發,與古典主義風格十分不同。
德拉洛瓦逝世後,浪辦主義依然受到喜愛,但是影響力已逐漸減弱。
多數藝術家偏好古典風格中展現的理想體態和肌理,
例如威廉‧布格羅( William Bouguereau )、
尚-雷昂‧傑洛姆(Jean-Leon Gerome)等畫家,
無論在法國或外國均廣受歡迎。
展覽現場有好幾位熱心的導覽老師,
我跟著這邊聽聽、那邊聽聽,收穫不少。
有趣的是,導覽老師來到「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」的展區都有些激動,
他們強調:最初的「浪漫」並不是大家現在理解的意思,
某位老師說:簡單講,浪漫主義就是離經叛道、勇於冒險,敢與人不同……
網上查詢浪漫主義,代表事件是法國大革命,典型的音樂家是貝多芬,
這兩個元素,可跟我們現在認為「羅曼蒂克(Romantic)」的浪漫,大不相同啊!
浪漫主義是19世紀初,興起於法國畫壇的藝術流派,風靡全歐洲。
浪漫主義畫派是學院派和古典主義的反思,
藝術家跳脫傳統藝術框架,從現實生活取材,
例如獨特的人物特性,異國情調,社會悲劇,特異事件……
加上畫家自己的想像和創意,
創造了色彩強烈,筆觸奔放,具有動感的畫風。
畫名:獵虎圖 Chasse au tigre
畫家:尤金‧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
年份:1854
媒材:油彩、畫布
尺寸:H 73cm x W 92.5cm
浪漫主義常以阿拉伯世界瑰麗奢華的皇宮、色彩濃烈的賽馬競技、及戰爭等場景為題材。
這幅《獵虎圖》是以西方人的角度去觀看阿拉伯勇士策馬獵獅的激烈鬥爭。
德拉克洛瓦將光線投射在獅子與勇士身上營造出強烈的戲劇性,
勇士奮力一擊的力道感、獅子的兇猛與生動,彼此不遑多讓,誰都不願意降伏於對方。
德拉克洛瓦以動態的構圖、律動的筆觸,
將古典派慣於賦予人類的絕對優勢,轉換為驚險而絢爛的情節。
豐厚的色彩與生動的筆觸,更加重了驚險緊張的氛圍。
(以上畫作解說摘自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-印象‧左岸官方粉絲專頁。)
畫名:鬥雞(古希臘青年鬥雞) Jeunes Grecs faisant battre des coqs
畫家:尚-雷昂‧傑洛姆 Jean-Léon Gérôme
年份:1846
媒材:油彩、畫布
尺寸:H 143cm x W 204cm
這幅畫作是畫家尚-雷昂‧傑洛姆(Jean-Léon Gérôme)的代表作之一,
於1847年在巴黎羅浮宮沙龍展覽獲得三等獎,
他擅於描繪異國風情題材,
是名列新古典主義畫派,卻又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畫家。
學院派與寫實主義 (Academism and Realism)
圖片內文:居斯塔夫‧庫爾培( Gustave Courbet )為寫實主義奠定了基礎,
其作品在世界博覽會期間獲得肯定,並影響了同時代的青年藝術家。
相較於美化現實的藝術風格,
寫實主義以如同攝影般的方式記錄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。
在都市迅速發展後,勞工階級的生活環境受到關注,
也是引發爭論的政治議題,法國鄉村地區和農民生活亦受到世人矚目。
藝術家們如米勒( Millet )等,皆專注於描繪農民的勞動情形與法國鄉村景象。
寫實主義的崛起與19世紀歐洲急速發展的歷史密切相關,
進而演變成以巴斯提安-勒帕吉( Bastien-Lepage )為代表的自然主義(Naturalism)。
畫名:證券行群像 Portrait à la bourse
畫家:艾德嘉‧竇加 Edgar Degas
年份:1878-1879
媒材:油彩、畫布
尺寸:H 100.5cm x W 81.5cm
世人既定印象,偉大的畫家生前幾乎都窮困潦倒,竇加卻是一個特例,
他出身於巴黎的富裕家庭,錦衣玉食,卻不願走上富二代的人生,
而是投身畫家的行列,到藝術學院時追隨安格爾﹝Ingres﹞的弟子習畫,
最為人所熟知的,是一系列芭蕾舞者側寫畫作。
竇加的藝術視角是個低調的觀察者,善於探查人物幽微的表情動態,
這張證券行群像展現人物間:小道消息、互通情報的微妙情狀。
畫名:彈鋼琴的少女 Jeunes filles au piano
畫家:奧古斯特‧雷諾瓦 Auguste Renoir
年份:1892
媒材:油彩、畫布
尺寸:H 116cm x W 90cm
備受矚目的雷諾瓦《彈鋼琴的少女》也在暌違20年之後,再度來台。
《彈鋼琴的少女》畫面中柔軟的筆觸與流暢的線條,
溫暖帶著豐富色調的畫面,給人視覺上的享受。
畫中兩位少女一位彈著鋼琴、一位讀著樂譜,
和諧的情境好似能聽見琴音從畫中傳出。
背景裡的布廉、少女柔軟的細髮以及裙襬,一氣呵成的流暢,共譜美麗的旋律,
鋼琴架上的花瓶,正如少女處於燦爛綻放的青春年代。
雷諾瓦這幅畫作曾有三個版本,分別在紐約、聖彼得堡冬宮與奧塞美術館裡,
此次來台展出是最精緻且完整的大尺幅。
繪製此幅畫時的雷諾瓦已罹患關節炎,雙手不如從前那樣靈活,
所以畫中帶著鬆散的質感及慵懶的氛圍,
此幅畫可說是雷諾瓦女性人物肖像的畫作代表。
(以上畫作解說摘自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-印象‧左岸官方粉絲專頁。)
畫名:拾穗 Des glaneuses
畫家:尚-法蘭斯瓦‧米勒 Jean-François Millet
年份:1857
媒材:油彩、畫布
尺寸:H 83.5cm x W 110cm
多年前米勒的《拾穗》來台,我也躬逢其盛,
上一次,我對場地頗有微詞,這一次氣勢完全不同,太棒了。
根據一項調查,奧塞美術館是全世界熱門博物館的第10名,
我們台北故宮可是第6名喔!相得益彰。
《拾穗》堪稱奧塞美術館鎮館之寶,是田園大師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,
米勒畫筆下的溫暖、人道關懷,影響後世至深,梵谷就深受啟發。
印象派與自然主義(Impressionism and Naturalism)
圖片內文:19世紀末期風景畫成為重要畫門,
尚-法蘭絲瓦‧米勒( Jean-Francois Millet )為後來的風景畫開啟先河,
而 克羅德‧莫內( Claude Monet )的生動筆觸,
更成為印象派畫家表現光影的創作基石。
雖然一度被批評為筆法粗糙,
但是印象派畫家仍持續創作與展出,並獲得大眾喜愛。
在印象派逐漸脫穎而出的同時,
自然主義畫家亦透過創新突破的繪畫風格歌頌鄉村生活。
畫名:曼西橋 Pont de Maincy
畫家:保羅‧塞尚 Paul Cézanne
年份:約1879
媒材:油彩、畫布
尺寸:H 58.4cm x W 72.4cm
塞尚的畫風介於印象派與立體主義畫派之間,
比起多數的印象派畫家,更重視結構性,筆觸也更有力道。
畫名:維特伊雪景 Effet de neige à Vétheuil
畫家:克羅德‧莫內 Claude Monet
年份:1878-1879
媒材:油彩、畫布
尺寸:H 52.5cm x W 71cm
描繪維特伊城鎮的作品也記錄著莫內人生的重大轉折。
1878年夏天莫內遷居維特伊,
那時不僅畫款遭到拖欠,妻子也生了重病而飽受煎熬。
『維特伊雪景』紀錄了莫內困頓人生中的冬天,
也烙印下她與妻子卡蜜兒最後的時光。
畫作中堆疊厚重的顏料,
嚴冬中的維特伊覆蓋著白雪,教堂尖塔在畫中顯得突兀。
《維特伊雪景》好似莫內心中的寒冷與糾葛,
使人感到心情沉重與悲痛。
(以上畫作解說摘自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-印象‧左岸官方粉絲專頁。)
畫名:藍衣農夫 Petit paysan en bleu
畫家:喬治‧秀拉 Georges Seurat
年份:約1882
媒材:油彩、畫布
尺寸:H 46cm x W 38cm
我曾經在跟小孩學畫的課程裡,在老師的指導下,
以秀拉的點描法,畫了一張拙劣的風景畫,目前掛在朋友開的民宿,
所以我對這位印象派畫家並不陌生,
比起取多印象派畫家,秀拉是更嚴謹的畫家,
對於布局、線條、色調、光影,都有精細的規劃與計算,深具個人風格。
象徵主義與折衷主義(Symbolism and Eclecticism)
圖片內文:在寫實主義和印象派之外,
象徵主義是另一個19世紀末繪畫史的重要流派。
象徵主義強調從情感層面,而非以客觀手法描繪主題,
以居斯塔夫‧摩洛( Gustave Moreau )以及
皮耶‧普維‧得‧夏凡尼( 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)等畫家為代表,
他們嘗試將內心世界的夢境和奇想入畫,這是折衷主義的起源。
對於人體的描繪源自學院派風格,
但是折衷主義的表現手法更加自由,跳脫學院派傳統的桎梏。
畫名:嘉拉蒂 Galatée
畫家:居斯塔夫‧摩洛 Gustave Moreau
年份:約1880
媒材:油彩、木板
尺寸:H 85.5cm x W 66cm
我對這位畫家可以說是完全陌生,
但這張色彩飽滿華麗的畫卻抓住了我的視線,
描畫著水神嘉拉蒂的故事,
畫面具有脫離現實的想像空間與戲劇感。
二十世紀現代藝術(Modern Art)之起源
圖片內文:1890年代初期,印象派終於獲得認可,
但是藝術風格的變化快速,各種新的風格流派百家齊鳴。
印象派重視表現自然界的光線,
文生‧梵谷( Vincent Van Gogh )即深受其影響,
並在晚期的作品中捕捉光影變化,
為20世紀初期的表現主義敞開大門。
「納比派」( Nabis )意指先知 ( prophet ),
這一群畫家著重內在心靈世界的表現,
勝於再現自然或表現人物形體,
費利克斯‧瓦洛東( Felix Vallotton )的《梳洗的女人》( Women in Toilet )
以抽象手法詮釋女性沐浴的主題,
可與艾德嘉‧竇加( Edgar Degas )以自然主義風格繪製的相同主題互相對照;
同樣地,藝術家們融合了舊有的繪畫技法和嶄新的創作風格,
為藝術史展開全新篇章。
畫名:午睡 La Méridienne
畫家:文生‧梵谷 Vincent Van Gogh
年份:1889-1890
媒材:油彩、畫布
尺寸:H 73cm x W 91cm
西奧,我說米勒是個多麼了不起的人阿!
我向德波克借來桑息哀(Sensier)撰的米勒傳;
這本書引起我莫大的興趣,
乃致半夜起床點燈閱讀。因為白天的時間,我必須工作。
我於昨天讀米勒說的那句話:「藝術即戰鬥」。摘自 《梵谷書簡》
▲米勒《午睡Noonday Rest》年份1866,29.2×41.9 cm 粉蠟筆 畫紙
▲非本次展品
梵谷非常崇拜米勒,這張午睡是臨摹米勒粉蠟筆版本《午睡》,
以油畫方式所再創作、重新演繹的致敬之作。
我很喜歡《午睡》這張畫,有種偷得浮生半日閒,
農忙之餘,相互依偎、午後休憩的情景,
畫面充滿祥和寧靜的幸福感。
米勒原著畫風較為內斂樸實,
梵谷的版本卻多了一股熱情與生命力,
畫家擷取了片刻的人間映像,
小人物午後的酣眠,成為雋永的畫面。
印象 ‧ 左岸 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
地點:國立故宮博物院 圖書文獻大樓一樓特展室
展期:2017年4月8日(六)~2017年7月24日(一)
時間:週一至週日,9:00-17:00(16:30停止售票及入場)
粉絲團連結:https://goo.gl/o94sbT
台北新北飯店推薦
[blogimove-CPC-TAG=台北新北飯店集錦]
[blogimove-CPC-TAG=台北文末-MODE=9-POSTNUM=-ORDERBY=date-ORDERTYPE=desc]